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共黄陵县委党校“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微课堂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第一讲:“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论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副校长 杨小莉
大家好!欢迎来到黄陵县委党校微课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流淌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站在巍巍桥山之巅,沐浴着华夏文明的熠熠光辉,今天,我们从“一、二、三”三个维度来解读黄帝陵这一中华文明精神精神标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什么是“一”呢?就是“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历史决定的。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在哪?根脉在哪?灵魂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离不开赫赫始祖—轩辕黄帝。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统一部落、奠定中华,肇造文明、开创先河,修德立行、凝聚万民,肇始了的“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的源头、根脉和灵魂。几千年来,轩辕黄帝如同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旗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成为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人文纽带。我们今天纪念黄帝、祭祀黄帝,就是在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是在彰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更是在演绎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血脉传承。而黄帝陵,正是这些丰富精神内涵、深厚人文价值的物化承载和具象标志。
什么是“二”呢?就是黄帝陵具有至高性、连续性。
黄帝陵具有至高性。核心体现在一陵、一碑、一树上。“一陵”就是黄帝陵:黄帝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孔林、秦始皇陵之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有着“中华第一陵”之称。现存于黄帝陵前祭亭中央的“黄帝陵”石碑为毛泽东委托郭沫若先生题写。2025年4月,《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黄帝陵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彰显了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一碑”就是黄帝陵碑刻:自古以来,黄帝陵一直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并修筑了汉武仙台,供人们攀登怀古,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遣派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1912年3月,孙中山派员致祭黄帝陵,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祭文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被誉为抗日救亡的“出师表”。邓小平、江泽民、习仲勋、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黄帝陵题词。轩辕庙内现存124通历代黄帝陵祭祀和保护碑刻,其中祭文碑刻46通。这些碑刻生动记录了历朝历代的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的追思与缅怀,体现了轩辕黄帝在中华民族史上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一树”就是黄帝陵古柏群:黄帝陵拥有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栽植古柏群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全国5棵5000年以上古柏有3棵在黄陵,其中“黄帝手植柏”和“保生柏”就位于黄帝陵上,“黄帝手植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有“世界柏树之父”“中华第一树”之誉。这些古柏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奇迹,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态根脉,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黄帝陵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是中华儿女“寻根、溯源、凝心、铸魂”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今天,这一陵、一树、一碑,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成为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心同德的情感寄托,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物力支撑,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不断滋生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黄帝陵具有连续性。自黄帝逝世起,祭祀黄帝几千年来延绵不辍、经久不衰。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从《国语》《礼记》《礼祀》等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公祭规模越来越大,祭典亦越来越隆重,据《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礼志》也记载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时的情景。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对黄帝进行过祭祀。之后唐、宋、元、明、清皆将祭祀轩辕黄帝陵奉为国家祭祀,御制祝文达36篇之多。从1935年开始,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被称为“民族扫墓节”,由中央政府祭祀。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的重大历史关头,1937年、1938年、1939年,国共两党连续三次共祭轩辕黄帝,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国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一直由陕西省政府代中央政府进行。1994年清明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公祭典礼。自此,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都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以及兄弟省(区、市)和各民族代表参加,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马英九等港澳台侨同胞都曾前来谒陵祭祖。黄帝陵祭典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
什么是“三”呢?就是黄帝陵象征着“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究其根源,就在于轩辕黄帝带领华夏先民开辟鸿蒙、肇造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统一中原各部族,实现了“万国和”,肇始了“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说,黄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龙头,是最持久、最强大、最神圣的文化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黄帝以命世之才,团结四方诸侯,完成了对中华大地万国千邦的第一次大整合,建立了“黄帝四面”的政治共同体,塑造了中国国家的雏形。那时,东方大地部落纷争,狼烟四起,黄帝以其卓越的智慧与勇气,“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诸部落部族在黄帝的旗帜下,由碰撞走向联合,偃兵息甲,合符釜山,奠定中华一统的基石,肇始了“中华一统”。
黄帝开中华器物(物质)文明、礼制(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先河,带领新民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推算历法,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中华文明由此绵瓞五千年无断绝,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肇始了“文明一脉”。
自黄帝以降,中华文化以修德立行为本,并传承有序、绵延不断,是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表征,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成为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肇始了“民族一体”。
岁月流转,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进入新时代,适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大力弘扬黄帝陵文化,传承黄帝精神,就是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从黄帝陵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接续奋斗!
在接下来的系列微课堂中,我们将围绕6个主题分别开展授课: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源起,探寻我们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围绕黄帝的功德,进一步了解黄帝对中华文明开创的具体贡献;围绕黄帝陵的祭祀文化,感受历代传承下来的庄重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围绕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体会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唤起民族觉醒、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围绕台湾光复纪念碑,见证两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历史;围绕黄帝陵千年古柏群,领略这些古老树木所蕴含的历史沧桑与生态文化价值。
第二讲: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源起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张思文
今天的主题是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源起。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的基因图谱。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起,就绕不开总书记所提的“四个共同”: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而它的起源、开端、动力和内核都始于黄帝时代。
黄帝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部落,衍生着繁花一样的文明,这些部落间在不断的进行着战争攻伐,以角逐出天下共主。最终,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两场关键性的战役取得了部落攻伐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基本局面。天下统一对于当时影响是非常大的,最直观的就是为各部落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大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农业才得以兴盛发展,人们的生活才得以稳定安康,各个部落间才有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融合,最终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多元一体格局。
而中华儿女在后来几千年来的发展中,其活动的区域,不断开拓的辽阔的疆域,都是以这一中心为基础,慢慢向外扩展。所以,“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它的起源就在黄帝时代。
黄帝统一天下前,各部落的文明成果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满天繁星的局面:如炎帝所在的姜氏部落,能熟练地保存使用火种、制作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对于中草药有简单的了解和实践。黄帝所在的有熊氏部落,能制衣冠造舟车,伶伦创造音律、仓颉造字等。蚩尤所在的九黎族部落活动的区域,最早发现了天然铜矿石,经过冶炼之后能够制成盔甲和兵器……黄帝统一天下后,又有新的文明成果出现,如治世之道的研究、礼仪制度的制定,天象的观测、立法的推算等。这些文明成果和之前的最终汇集到一起,推进了民族综合实力增强,也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主体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主体,是由各个部落共同创造的,那么,“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开端也在黄帝时代。
黄帝时代就已呈现出一种“包容兼蓄、天下大同”的政治情怀。在传说故事、史书古籍中都找不到黄帝残暴打压的行径,相反,统一天下后,黄帝重用归顺后的炎帝及其他有才能的部落首领共治天下,主动结束有熊氏部落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转而学习农耕技术,创造农耕文明。这些都反映出黄帝在统治时期就已经呈现出的“包容兼蓄、天下大同”的政治情怀,它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民族政策:“对五方之民,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于多民族的国家,要在政治上进行统一的管理,文化和精神上进行深度的教化,但不改变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文明成果。回看历史,在中原建立的封建政权,凡有所建树的、有所影响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倡导各民族交流、通婚,推广华夏礼仪、华夏文化,推广农耕技术、创造农耕文明……正是这样我们才能从很多个原始部落到一个民族,从56个民族再到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血肉交融的骨肉亲情及共同的民族命运。
这种政治情怀,直至今天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发展。我们对内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想要实现我们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追求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合共美共同发展的新境界。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向内聚集的民族发展大趋势,也让各民族在长期和睦团结的发展进程中,有机会共同书写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史。“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其动力就是“包容兼蓄、天下大同”的政治情怀,它始于黄帝时代。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它的内核也始于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的人们通过简单的生产劳作,不断观察并改造这个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凝结出了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这几个精神支撑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几千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将民族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才有了今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团结所有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我们要充分发挥黄帝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维系民族情感、团结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第三讲:轩辕黄帝的历史功绩及影响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陈晨
今天的主题是《轩辕黄帝的历史功绩及影响》。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的功绩如同一座巍峨丰碑,矗立在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坐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确立了黄帝的始祖地位。5000年前,黄帝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领导力,率领先民们辛勤劳作、奋迹神州,结束了蛮荒混沌,奠定了民族初基,开启了文明先河,成为中国文明史开端时期的象征。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聚居着三大氏族部落,分别是炎帝族,黄帝族和九黎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牲畜,冲突和战争不断涌现,使氏族融合成为必然。在部落间战争纷起之时,富有开拓精神的黄帝部族挺身而出,平息暴乱,很快便建立起威望,初步奠定了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的领袖地位。与此同时,黄帝部落经过多次激烈的冲突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最终实现融合,形成了中原政治权力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之黄帝在当时周游天下,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外族人纷纷前来向黄帝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他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制衣冠、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生活工具等,开创了物质文明。例如他大力倡导农业生产,教导民众遵循四季规律,播种百谷草木。农业的兴起让人们从原始的游牧、采集生活过渡到稳定的定居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黄帝还十分重视手工业的进步,元妃嫘祖养蚕织布,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启了中华民族衣冠礼义文明。黄帝统一度量衡,规范了物品交换标准,促进了贸易往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黄帝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卓有贡献,他组织大家造文字、绘图画,作历法,制音律,定礼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他命令仓颉创造文字,让人们从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迈入了有系统文字记录的时代。从古老神秘的甲骨文,到如今丰富多样的汉字体系,文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黄帝时期,音乐也得到了发展,伶伦制音律,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在庆典、祭祀活动中凝聚了人心,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虽然这些发明创造并非都出自黄帝之手,但他倡导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精神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黄帝还开创了注重德治、选贤任能的治世方略。黄帝作为上古时期深受人们信任与爱戴的部落首领,宽厚仁慈,务修德政。虽然身处高位,但始终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从不以最高领导者自居而骄横跋扈,享受特权,正如他自己所说:“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恐朝不及夕。”通过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使人各安其位,各明其分,彼此以仁义之心相待。黄帝在注重德治的同时,还善于选贤用能,只要是品行端正且富有才能的人,都会受到黄帝的重用。正是由于黄帝能够选贤用能,故所立“百二十官”人人“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黄帝注重德治、选贤任能的治世方略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强大的动力。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篇《黄帝赞》对黄帝的功德给予了高度的总结和评价。轩辕黄帝一生带领华夏先民开辟鸿蒙、肇造文明,铸就了民族的精神脊梁。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回溯黄帝的功德,就是要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第四讲:黄帝陵祭祀文化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刘娟
今天的主题是:黄帝陵的祭祀文化。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在中国古代是头等大事,不仅是个人与家族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黄帝陵祭祀是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缅怀与追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表达和增进中华一统,民族一体,文明一脉的重要仪式。
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据记载,第一次公祭是由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距今5000年前。
《国语》《礼记》记载,从尧、舜、禹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对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早期的黄帝祭祀多为民间自发行为,形式简单。
秦汉时期,黄帝祭祀逐渐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秦灵公首次建庙专祭黄帝。汉武帝拉开帝王亲临黄帝陵祭祀的序幕。这一时期,黄帝祭祀礼仪逐渐规范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祭祀仪式。
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黄帝祭祀文化吸收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元素,内容更丰富,祭祀活动更隆重。
唐宋时期,将黄帝陵的祭祀升级为国家级的祭祀,由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明朝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下旨拨款维修黄帝庙,并派大臣前往致祭。清代沿用明朝的规格,但仪式更隆重更繁琐。可见,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黄帝的尊崇地位,自称是中华嫡系之子孙。
1937年至1939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连续三次共祭轩辕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被誉为誓死抗日的“出师表”。中华儿女用生命书写了我以我血溅轩辕的英雄气概,用血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教训——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这是黄帝时代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奠定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1980年前后,黄帝陵祭祀形成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这样一种传统。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大典,成为无数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1999年和2000年,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陆续在黄帝陵落成。这既是对全世界的昭告,更是对祖先的告慰。
1995年8月24日,台湾和平小天使访问团来到黄帝陵。他们向轩辕黄帝告祭:愿做团结与繁荣的种子,促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共同迈向和平、繁荣、希望的21世纪。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前往大陆开启和平之旅。宋楚瑜来到大陆的第一站就是拜谒黄帝陵,祭文中提到,“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的模范,海外华人等,都在清明公祭时,带着一颗虔诚之心来黄帝陵祭奠轩辕黄帝,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先的敬意。
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世世代代的祭祀典礼中,不断拉近着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与先祖的距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求更强大的力量。
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典礼实现网络祭祀与现场祭祀同步进行,优化提升“中华云祭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现场内外同祭的方式,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让更多中华儿女体验黄帝陵文化,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几千年来,黄帝以及他的黄帝时代,在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祭祀缅怀中以一种新的形式得到了永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更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
寻根溯源谒桥陵,凝心铸魂祭初祖。黄帝将一个个我和我们这个大家庭连接在一起,大家凝聚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同为黄帝子孙,同为华夏儿女,凝聚起了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五讲: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的时代价值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王志刚
今天的主题是《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的时代价值》。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毛泽东主席1937年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
1937年3月,蒋介石为表团结抗战之“诚意”,提议国共两党共祭轩辕黄帝陵,其所谓的“诚意”,实为借此窥探共产党是否“臣服”。毛泽东洞悉其谋,他要以一篇祭文为分裂的中国注入一剂凝聚人心的强心针,他要将这场祭祀变为凝聚民族共识的战场。
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轩辕黄帝仪式如期举行,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黄帝陵前庄重宣读了“祭黄帝陵文”。第二天,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我们党公开刊登发表了“祭黄帝陵文”,才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祭文内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书愤》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任弼时就曾赞誉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这并非普通的祭祖悼词,而是一曲撕裂时代阴霾的觉醒长歌。这篇祭文,融《国语》之庄重,《离骚》之激昂于一体,正文部分从“赫赫始祖”写起,四言古体56句,字字千钧。毛主席用12句盛赞黄帝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中华一统伟业和勇武不屈之精神,其余均写国家的现实遭遇和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祭文中“民族阵线,救国良方”,是“亿兆一心”鲜活的注脚;“民主共和,改革内政”,是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呐喊,团结起民族抗争的力量。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更是溢于言表。这篇祭文,早已超越一纸文书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用血性与智慧熔铸的觉醒密码。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毛主席的《祭黄帝陵文》,既是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政治宣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紧急动员令。这篇祭文,凝聚起伟大的民族精神。毛主席以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轩辕黄帝为精神象征,将五千年文明积淀与抗日救亡紧迫使命熔铸为一体,用中华民族之共同命运,唤醒了深沉的历史认同,竖起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旗帜。这篇祭文,重新建构起文化认同。毛主席以两党共祭黄帝陵的形式,震醒了沉睡的民族记忆,在救亡图存中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既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思潮冲击下的文化焦虑作出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国内“疑古派”否定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错误思想,最有力的回击。这篇祭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毛主席以革命领袖和文化传承者的双重身份,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入传统祭文体系,实现了革命话语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转化。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国有魂。毛主席的《祭黄帝陵文》,不仅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珍贵结晶,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不朽丰碑,回响着自强不息的时代最强音,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义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激活历史记忆中的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定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第六讲:一方石碑的记忆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刘琳琳
今天的主题是:一方石碑的记忆。石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起着记人、记事的作用,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情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每逢国之大事又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告慰始祖,可以说石碑对历史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轩辕庙碑廊里存放的四十余通“御制祝文”碑刻,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在这四十余通碑刻中,有一通碑刻是与众不同的,它与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同立于轩辕殿前西侧,那就是台湾光复纪念碑,他们共同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1895年,日本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霸占台湾,随后在台湾实行了长达50年的残酷的殖民统治,禁止台湾的民族思想和传统信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政府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定收回台湾,于10月25日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版图,实现台湾光复。1946年8月,台湾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明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以此纪念。
为了表达对回归祖国的深切情感与对人文始祖黄帝的无限敬仰,台湾爱国人士抱着疏通两岸、沟通上下的良好愿望,组建“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大陆访问。“致敬团”是由丘念台、林献堂等15人组成的。他们承载着台湾同胞的心愿,踏上了前往大陆祭拜黄帝陵的征途。9月12日陕西省政府派专列护送致敬团由西安赴黄帝陵。由于连日大雨导致道路受阻,致敬团成员无法抵达黄帝陵,只得在二百里外的耀县中山中学体育场面对黄帝陵方向举行遥祭,他们设坛虔诚遥祭,奉告台湾已经光复,六百五十万子孙重归祖国怀抱之心情。当时致敬团代表李建兴诵读了由叶荣钟先生起草、经林献堂和丘念台审阅定稿的祭文。祭文中写到:“八年战争,民族更生,旧耻尽雪,旧土重享,自由解放,全台欢庆”。在离别西安前夕,林献堂代表台湾光复致敬团发表了一篇语重心长的辞行文章,其中说到“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未能亲临黄帝陵祭拜,也成了全体致敬团成员一生的遗憾。
一个甲子后的2006年9月12日,由原“致敬团”成员以及后人组成的拜谒黄帝陵一行19人聚集在黄帝陵前,以传统仪式祭拜了轩辕黄帝,实现了先辈的遗愿。还将当年的“祭黄帝陵文”篆刻立碑,立于轩辕黄帝陵边,即现在的“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1946年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的祭文,这篇文献不仅是中华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祭祖活动的珍贵记录,更是台湾六百五十万子民重归祖国怀抱的庄严宣告。
在此次拜谒团的台湾同胞中,有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林宪,他是60年前“致敬团”中唯一健在的成员。在祭奠仪式上,林老先生颇为激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唤起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感激之情,有责任号召台湾人民去祭拜黄帝陵。台湾人民是炎黄子孙,就如同大陆同胞一样,应该感谢黄帝的庇佑。这也是林老忧心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矢志传承民族薪火真挚情怀的抒发。拜谒结束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杨先生在揭碑仪式上发表了讲话,他说:这一方延迟了60年才矗立起来的石碑,与香港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一起,作为台湾父老乡亲心愿的象征,拱卫着我们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昭告世界和后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文化同源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是一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祭祖接力活动,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薪火相传的典型事例。也是两岸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的写照。从1951年起,台湾当局每年都会在清明节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2009年4月3日,时任台当局领导人的马英九先生亲自主持“遥祭”黄帝陵仪式。在其8年任职期内,曾6度参加“遥祭”典礼,显示其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2024年4月4日,清明节。正在大陆访问的马英九先生率团参加在黄陵县举行的“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首度亲身参与黄帝陵祭典,让六度在台湾“遥祭”的马英九激动不已,更在致辞时两度哽咽。他认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建立数千年优良传统的重要根据。他希望借此表达台湾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黄帝陵祭祀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如今我们谒陵祭祖,是中华儿女向中华民族始祖的致敬与缅怀。让无数中华儿女连通5000多年血脉,如兄弟手足,同气连枝,荣辱与共,铸就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维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中华儿女亲如一家,同心同德,奋发有为,推动中华文明持续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七讲:有生命的文物—桥山古柏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教师 田会芳
今天的主题是《有生命的文物——桥山古柏》。在岁月的长河中,古树以静默的姿态,屹立在大地上,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文明的兴衰。它们是“有生命的文物”,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鲜活记忆。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公布,全国五千年以上树龄的5颗古树都在陕西,其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老君柏这3棵古树生长在黄陵。黄帝手植柏生长在轩辕庙内,又称“轩辕柏”。这棵举世闻名的古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至今依然浓荫遮地、高可凌霄。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他认为只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我们当地流传有这样的谚语:“七搂八乍半,圪里圪瘩不上算。”意思就是说,七个人手拉着手合抱不拢树干,还剩八乍多。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父”。五千年前,轩辕黄帝亲手栽植柏树,将中华儿女的根深深地扎进了黄土地。如今,黄帝手植柏以旺盛的生命力,深邃的岁月痕迹,成为中国古树名木中的璀璨明珠,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一脉相承。
轩辕庙内,还有一棵神奇的“挂甲柏”,又称“将军树”。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归来时,来到黄帝陵祭拜轩辕黄帝。祭拜前,他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表示庄重和虔诚,没想到盔甲上的铆钉刺破了树皮,在树皮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后人便将此树称为挂甲柏。每年清明节柏树开花时,这些钉痕一样的孔洞里都会流出像眼泪一样晶莹闪亮的柏汁,好像是人文初祖期盼着海内外游子归来的热泪。这棵柏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在桥山之颠的黄帝陵院内,还生长着两棵龙角柏,它们生长在黄帝陵冢正北的盘龙岗龙头的位置,左右各一株,八万多株古柏枝繁叶茂,唯有这两株柏树没有一片叶子,外形特别像龙角,所以称为“龙角柏”。这两株柏树虽然没有一片叶子,但是千年不朽;它们静静地守护着黄帝陵,见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在桥山上,还植有一棵“中华世纪柏”,这棵柏树是两千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栽植的。当时栽植这棵柏树时,采集了34个省和特别行政区的土壤汇集在一起,用黄河和长江入海口的水进行浇灌,表达了中华各族人民对轩辕黄帝的仰慕和缅怀之情,也表达了对新世纪的祈福之意。这棵中华世纪柏象征着民族团结、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桥山上,除了这几棵千年古柏之外,还有“侨胞林”“侨心林”“思源林”“炎黄子孙林”和“民族同心林”等,它们与桥山上的8万多株古柏同根同源、同心同愿,一同簇拥着黄帝陵,相映成辉、生生不息。
桥山古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古柏群。仅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三万多棵,这一棵棵人工栽种的参天古柏,宛如历史的巨人屹立在桥山上。经过岁月的沉淀,桥山古柏也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物化体现。
今天,在黄帝手植柏的树冠下,一棵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承载着华夏灿烂文明的源头,接力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桥山古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国有魂。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忘来时的路,无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