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帝陵文化活动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根脉春庆 秧歌舞动
轩辕黄帝奠基中华根基,社火文化传始祖遗风,乙巳(2025年)元宵佳节之际,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黄帝文化研究院)承办了赴延秧歌汇演,活动秉承黄帝陵文化之魂,赓续五千年文明之脉,高擎民族大团结之旗,呈现了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盛宴,“中华一统自轩辕,文明一脉五千年,民族一体同心圆”三个方阵如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第一方阵中华一统自轩辕:28面轩辕夔鼓雷霆远震,24副大镲铿锵动地,32把牛角号吹彻云霄,24杆幡旗迎风猎猎,44名武士列阵如虹,这是黄帝子孙对始祖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崇高礼赞,是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的深情叩拜与无限敬仰。
第二方阵文明一脉五千年:两条巨龙穿云破雾而来,十八尊三米高的黄帝功臣巍然矗立。
开国重臣“四牧”:风后执掌朝纲,世传《八阵图》;力牧千钧神力,挥戈定八荒;大鸿善于用兵,持戟镇山河;常先德泽万民,运筹安天下。
文治武功“六相”:蚩尤、大常、奢龙、大封、祝融、后土,缵修帝德,平定四方。
文明创造“四圣”:岐伯悬壶济苍生,仓颉造字泣鬼神,伶伦制律启天籁,嫘祖缫丝织锦云。
黄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发明展:立五行、定星历、明音律、造文字、肇岐黄、艺五种、垂衣裳、制玉兵、创舟车、作旨酒等。
第三方阵民族一体同心圆:五十六个民族少年身着盛装翩然而至,激越的雪域热巴鼓、欢腾的天山手鼓、雄浑的陇原太平鼓,与黄陵抬鼓、锣鼓、霸王鞭浑然共鸣,奏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中华一统自轩辕、文明一脉五千年、民族一体同心圆,三个方阵,既是对黄帝功德跨越千秋的史诗巡游,更是中华儿女文明基因的当代觉醒。
2.圣壤传根 灵种承愿
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黄帝文化研究院)以黄帝陵为景物为元素,开发多种文创产品。桥山圣土、香余、古柏灵籽三种瑞物,是旅游纪念、文化交流的珍贵纪念品,构成了“天地人”的三元结构,与《周易》中的“三才之道”遥相呼应。
桥山圣土(象征地):取自始祖安息之地,是华夏民族生息繁衍的根基沃土。
祭祀香余(象征人):袅袅青烟、缕缕余香凝聚着千年来炎黄子孙对共同先祖的无限敬仰与深沉认同。
古柏灵籽(象征天):源自桥山古柏,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与血脉延续。
这三种瑞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之根、文明之源的见证,更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2016年6月“圣土传递全球,心声回归神州”活动,将黄帝陵圣土传递至全球炎黄子孙的聚集地。活动首站在台湾举行,圣土被请送至宜兰黄帝神宫、中华文化民主党党部及日月潭黄帝宫,并举行了隆重祭祀仪式。同年7月,由台湾中华文化民主党和金克拉国际文创公司组成的代表团,携台湾乡土至黄帝陵进行添土活动。
3.夔鼓声震 天下通平
2024年重阳节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黄帝文化研究院),乐舞告祭以“轩辕夔鼓”为核心,集陕北九鼓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民间鼓舞表演,传承弘扬黄帝文化及黄陵地域文化。
夔鼓夔鼓,夔皮作鼓。黄帝肇造,百鼓之祖。
灵夔则震,大章鸿名,厚将兵威,天下通平。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鼓是黄帝所发明。黄帝鏖战蚩尤时,为指挥作战统一号令,用东海夔牛皮鞔成战鼓,声震五百里,一举降伏蚩尤。黄帝平定各部落后,成为天下共主,鼓被尊为乐器之首,五音之源。古人认为:鼓音通天,可激荡神灵,使万物顺应,天下通平。
4.黄陵谒祖 祈福中华
2016年至2020年“黄陵谒祖 祈福中华—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黄帝陵轩辕广场隆重举行,全球5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代表和社团领袖、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关注、参与。祈福大典的举行为炎黄子孙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拉开了新年帷幕。
5.相约黄陵 圆梦中华
黄帝陵连续举办六届中秋祈福圆梦节。黄陵守陵儿女与港澳台同胞、广大游客共聚一堂,以中华传统文化魂、以传统礼仪为本、中秋习俗为桥,乡音乡情为纽带。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优秀文化展、寻根祭祖、植树造梦、心灯寄愿、文艺演出等,共庆中秋佳节,祝福家人团圆幸福,祈愿国家富强兴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凝聚力量。
6.四海一家 龙祖赐福
黄帝陵举办了三届“二月二黄帝陵祈福米龙节”。来自海内外百家姓宗亲代表、各地祈福嘉宾和游客朋友齐聚黄帝陵,共祭始祖轩辕黄帝。活动亮点“米龙祈福”,以大米堆砌22米长“龙图腾”,通过画龙点睛、献祭吟唱、歌舞献祭、添米增福等仪式,纪念黄帝诞辰,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繁荣昌盛。
7.字承文脉 文延铸魂
举办“字承文脉 文延铸魂”文创活动,追寻文化根源,延续文明根脉,以文化人,以史资政,推动文化繁荣,铸就民族辉煌,让黄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8.研学旅游 溯根寻魂
黄帝陵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发展“研学游”,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将祭祀活动与研学旅游融合在一起。莘莘学子满怀敬仰之心,祭拜轩辕始祖,感念轩辕 始祖的丰功伟绩,探寻华夏文明之源,在心底播下“同祖同根,同源同脉”的种子,根植脉脉相承的家国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