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帝陵文化遗存有力证明黄帝陵陕西说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一)黄帝陵33处仰韶文化考古遗址

黄帝陵周围的考古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黄帝陵陕西说。据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1998年)编辑的资料,黄帝陵周围暨黄陵县境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33处,即黄帝时代的文化遗址。兹转录如下:

1、哪坡岭遗址位于田庄镇南巨头村西500米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刻画纹、附加堆纹、黑彩陶宽带纹等,器形可辨有钵、罐、盆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

2、安沟遗址位于田庄镇安沟村北侧西200米处。面积约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黑彩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罐、盆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

3、水拓塬遗址位于田庄镇东石狮村南200米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发现灰坑多处。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黑彩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葫芦瓶等。并采集有石碾磨器。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

4、冯家河遗址位于隆坊镇冯家河村西北1公里处。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器形可辨有钵、盆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另有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以及泥质灰陶弦纹或绳纹罐残片。

5、河腰遗址位于店头镇河腰村周围。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线纹、附加堆纹、黑彩鱼纹、几何纹、辐射条纹、宽带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陶环等。并采集有石研磨器。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

6、橡柳遗址位于店头镇橡柳村周围。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缸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7、下翟庄遗址位于龙首乡下翟村周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线纹、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8、上翟庄遗址位于龙首乡上翟村南。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尚有绳纹、弦纹、线纹、黑彩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9、土德路遗址位于桥山镇土德路2号。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细绳纹、弦纹、线纹、黑彩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钵、盆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0、上城遗址位于桥山镇街北侧。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发现灰坑多处。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线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陶环等。并采集有打制石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1、石头坡遗址位于双龙乡石头坡村北150米处。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纺轮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2、烧火园遗址位于腰坪乡杨坪村北520米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线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杯、罐等。并采集有打制石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3、枣树坪遗址位于腰坪乡瓦窑坪村北500米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线纹、绳纹、附加堆纹、黑彩圆点勾叶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4、车村遗址位于店头镇车村西侧。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线纹、绳纹、附加堆纹、黑彩弧线三角纹、宽带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5、陈家岭遗址位于仓村乡陈家岭村北20米处。面积约5.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线纹、绳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6、房河沟遗址位于隆坊镇房河沟村东北300米处。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暴露灰坑多个。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灰、褐陶片,纹饰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黑彩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杯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7、西土佥遗址位于阿党乡嘴头村西100米处。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线纹、绳纹、附加堆纹、黑彩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陶杯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8、咀头遗址位于阿党乡咀头村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发现灰坑多处。地表可见大量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黑彩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壶、陶环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19、五交地遗址位于侯庄乡五交地村西北100米处。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绳纹、刻画纹、附加堆纹、黑彩白衣圆点勾叶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0、前土佥遗址位于侯庄乡寇家河村东300米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绳纹、线纹、附加堆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1、赵桌遗址位于田庄镇赵桌村南100米处。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弦纹、绳纹、刻画纹、线纹、附加堆纹、黑彩圆点勾叶纹、条带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罐、杯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2、腰里遗址位于田庄镇北巨头村东南500米处。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弦纹、绳纹、刻画纹、戳印纹、黑彩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3、老坟台遗址位于腰坪乡牙家庄村北500米处。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红陶为主,纹饰有线纹、方格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4、郑家河遗址位于隆坊镇郑家河村西北100米处。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黑彩弧线三角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25、月子塬遗址位于田庄镇月子塬村南500米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黑彩等,器形可辨有钵、盆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26、斜嘴遗址位于侯庄乡龚庄村东南200米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绳纹、线纹、黑彩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盆、杯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27、石岔砭遗址位于双龙乡石岔砭村西100米处。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有泥质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及黑、白彩等,器形可辨有钵、罐、尖底瓶等。另采集有石杵。属仰韶文化遗存。

28、狮坪东遗址位于店头镇狮子坪村东300米处。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暴露有红烧土居住面。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器形可辨有盆、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29、杨岭遗址位于仓村乡杨岭村北250米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及黑彩等,器形可辨有罐、瓮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30、宋崖窑遗址位于龙首乡宋崖窑村西1公里处。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线纹、附加堆纹等,器形可辨有瓮、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31、新庄科遗址位于店头镇新庄科村北200米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米。采集有仰韶文化遗存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器形可辨有尖底瓶、钵、罐等。另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夹砂灰、红陶片,纹饰有蓝纹、附加堆纹等,器形可辨有罐等。

32、柳树台遗址位于腰坪乡新舍村南500米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地表陶片丰富,质地以泥质和夹砂红、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有尖底瓶、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33、周家坬遗址位于桥山镇周家坬村内外。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遗物丰富,属仰韶文化的有红陶釜、罐残片,石斧、石磨棒等。另有秦汉时期的泥质灰陶云纹或弦纹罐残片,以及外饰绳纹、内为麻点纹或布纹的板瓦、云纹瓦当等。

由此可见,黄帝陵周围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且新石器文化遗址密集,这表明该地区是仰韶文化中后期的一个中心地带。由于黄帝陵属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没有在陵区进行考古发掘。仅以上黄帝陵周围考古调查发现已经可以说明,黄帝陵所在的今黄陵等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在黄帝时代,这里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这为黄帝的“人文初祖”地位,提供了具体的考古学背景证据。

(二)《黄帝内经》、《黄帝四经》

1.《黄帝内经》

秦末战乱、楚汉之争导致社会经济崩溃,民生凋敝。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鉴于秦朝严刑峻法、过度役使民力导致速亡的教训,选择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核心的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在黄老思想成为官方哲学的背景下,整理、总结、系统化已有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一个能与时代主流哲学(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相匹配的医学体系,成为一种学术需求和时代召唤,《黄帝内经》由是诞生。

《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等人的对话的形式写成,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书,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该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整体生命观。该书将生命视为复杂、动态、有序的整体系统,具备自然影响与内在自我调节能力。第二,阴阳五行框架。以阴阳和五行为核心,解释生命现象、宇宙规律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第三,人与自然和谐观。强调人体是自然产物,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人体健康需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第四,辩证思想。认为生命在如阴阳、五行关系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治疗疾病关键在于调整要素间的动态平衡。

2.《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的成书年代约为战国中期至晚期,是黄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战国中晚期,诸侯争霸兼并日益激烈,社会剧变,旧秩序崩溃,新秩序亟待建立。各国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富国强兵,又能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治国理论。黄帝作为统一战争的胜利者和中央集权秩序的建立者,其形象和事迹在战国后期得到广泛认同。

该书依托黄帝作为得道圣王和成功统治者的典范形象,融合道、法、儒、阴阳等诸家思想,为战国中晚期寻求富国强兵、建立稳定有效新秩序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道法结合”、“无为而治”的实用政治哲学。

该书包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其中,《经法》强调法治思想与辩证规律。主张以法度治国,提倡刑德并用,但应先德后刑。要求统治者赋敛有度、节用民力以实现民富国强。《十六经》借黄帝与臣下对话阐述思想,反映战国晚期“天下大争”的时代背景,主张用战争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兼有天下”的统一目标。《称》以阴阳对立统一法则为核心,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明确提出认识事物必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道原》强调宇宙本体论与规律论。将“道”定义为天地生成前的太虚浑沌状态,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在“道”(总规律)之下,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殊规律(“理”)。

《黄帝四经》是一部关于“治国之本”的经典著作,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价值。

 

上一篇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省委组织部确定黄帝陵文化为干部教学内容
历史上各时期关于陕西黄帝陵的文献记载
下一篇